《海洋深深》4D巨制北京首映:深海探秘,地球之问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潜入那片蓝:《海洋深深》带你触摸海底两万里的心跳
当影厅灯光暗下,座椅突然传来一阵细微震动,耳边响起汩汩水流声的瞬间,我就知道这次观影会不一样。国家自然博物馆出品的《海洋深深》开篇就用4D技术把观众直接”扔”进了海里,连我这个旱鸭子都感觉鼻腔里泛起了咸腥味。
说实话,以前在纪录片里看到的深海画面总像隔着一层毛玻璃。但这次不同,中影动画那帮人不知道用了什么黑科技,连深海探测器金属外壳上的锈迹都清晰得能数出来。最绝的是当镜头掠过珊瑚群时,座椅会配合着鱼群游动的方向微微倾斜,我下意识抓住了扶手,生怕被那群闪着荧光的灯笼鱼”撞到”。
影片里有个镜头让我现在想起来还起鸡皮疙瘩——在下降到3000米左右时,突然有团发着蓝光的”烟雾”飘过。解说说是深海微生物的生物荧光,可那分明就是《阿凡达》里的灵魂树种子!后来听制作团队聊才知道,这些发光效果是他们跟着中科院深海所的科考船实地拍摄时,在南海深夜蹲守了半个月才捕捉到的真实画面。
不过最震撼的还不是这些美景。当”深潜器”带我们下潜到1100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时,原本期待看到奇观的我,却在探照灯下发现了个可乐瓶。那个红色商标在强光下刺眼得要命,周围还缠着已经发白的珊瑚残枝。这时候影厅里不知道哪个小朋友突然喊了句”谁扔的垃圾”,全场安静得能听见空调出风声。
说到技术,影片里那些会”呼吸”的砗磲贝壳简直神了。后来在首映礼后的交流环节,海洋大学的张教授揭秘说,这是他们实验室花了三年才突破的人工繁育技术。动画团队为了还原砗磲开合时水流的变化,专门跑去海南养殖基地拍了上万张延时照片。有个戴眼镜的年轻动画师吐槽说,他电脑里现在存着20多个版本的砗磲3D模型,”连做梦都在给贝壳调动作曲线”。
音乐也是这片子的一大亮点。当镜头切换到热液喷口的”黑烟囱”群落时,背景音乐突然变成了用深海探测器实录的金属碰撞声混搭电子音效。作曲老师说他特意去录了”蛟龙号”机械臂作业的声响,”这些人类科技与自然对话的瞬间,本身就是最动人的交响乐”。
影片放到后半段有个特别巧妙的设计——在展现塑料微粒如何进入海洋食物链时,画面突然从动画切换成某次科考的真实录像。看着显微镜下那些被荧光标记的塑料碎片,我旁边坐着的一位博物馆领导突然掏出手机开始拍屏幕,后来听说他们打算把这个片段加进明年海洋日的科普展。
散场时工作人员递来一张生态问卷,我注意到上面印着影片里出现过的那句:”你知道每年有800万吨塑料最终抵达深海吗?”回家路上经过便利店,握着矿泉水瓶犹豫了半天,最后还是买了可重复使用的保温杯。这片子后劲太大了,现在每次拧开杯盖,都会想起最后那个镜头——在彻底黑暗的深海,还有萤火虫般发光的微生物在坚持闪烁。
听说下个月这片子要在成都巡映,已经给在海洋所读研的表妹发了消息。她回我说所里导师们都在讨论这个片子,有个课题组甚至根据影片里的热液喷口动画修正了采样方案。看来《海洋深深》要掀起的,远不止银幕上的那阵波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