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海洋深深》科普短片首映 4D技术揭示深海奥秘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潜入那片蓝:当科技与艺术在深海相遇
“戴上4D眼镜的那一刻,我仿佛真的沉入了海底。”这是很多观众走出《海洋深深》放映厅后的第一感受。4月22日,这部特别的4D科普电影短片在北京国家自然博物馆首映,把观众带到了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——11000米的深海。
想象一下,你正漂浮在珊瑚礁上方,五颜六色的小鱼从你身边游过。突然,一片刺眼的白色闯入视线——那是正在白化的珊瑚。艺术总监胡明韵说,他们花了三个月时间研究珊瑚白化的每一个细节,”我们要让观众感受到,这不仅是颜色的变化,更是一个生命在慢慢死去”。
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特别揪心:一只海龟被废弃的渔网缠住,拼命挣扎。水产养殖博士张宜良看完后说:”那个画面让我想起在海南调研时见过的真实场景。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海洋生物这样死去。”总策划郑钰告诉我,这个镜头的灵感来自她读过的一本书《深海浅说》,”科学家在书里描述的那种无力感,我们想原原本本传递给观众”。
音乐人许逸乔为这段场景创作了一段低沉的大提琴旋律。”刚开始写得太悲伤了,后来我意识到音乐不该只是哀悼,还应该包含希望。”他在工作室里反复修改了二十多个版本,最后用长笛的颤音模拟出海龟急促的呼吸声,又在背景里加入若隐若现的铃铛声,”那是远处可能存在的救援”。
最震撼的要数深海热泉那段。4D座椅会突然震动,模拟地壳运动;空调吹出热风,让你感受到300℃热液流的温度;而银幕上,密密麻麻的盲虾正在火山口附近觅食。”我们做了大量功课,”胡明韵指着屏幕上的一处细节,”这些虾不是随便画的,它们的腹部真的会有发光器官,就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。”
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雷振宇在映后交流时说,他们测试了六种不同的座椅震动频率,”太强了像地震,太弱了没感觉,要找到那个刚刚好的点特别难”。国家自然博物馆的万士林书记透露,为了还原深海压强变化的声音,团队甚至去潜艇部队采集了真实的下潜录音。
影片后半段有个长达8分钟的一镜到底,从阳光照耀的浅海一直下潜到漆黑的海沟。科普博主史军特别提到这个设计:”它打破了传统科教片的分段模式,让观众像科学家乘坐潜水器一样,完整经历整个探索过程。”背景音乐在这里慢慢褪去所有乐器,最后只剩下电子合成的深海生物声呐,”那是人类至今都没完全破译的语言”,许逸乔说。
映后交流时,有个小朋友问:”我们看到的垃圾画面是真的吗?”编剧郑钰蹲下来告诉他:”比真的还克制了些。实际考察时,我们在马利亚纳海沟都发现了塑料袋。”这句话让在场很多家长倒吸一口冷气。自然资源部宣教中心的李航书记当即表示,要把影片纳入今年的海洋日宣传素材。
现在,《海洋深深》已经确定要在国家自然博物馆长期放映。巡演首站选在成都,策展团队特意增加了川话版配音。”我们想证明科普不一定要板着脸说话,”胡明韵笑着说,”在成都场,当银幕上出现火锅底料包装袋时,全场都笑了,但笑完又特别沉默。”
影片结尾处,所有主创人员的名字都是用荧光浮游生物的效果呈现的。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郭哲注意到这个细节:”这暗示着人类活动就像这些微光,可能很渺小,但确实在影响整个海洋。”最后一个画面定格在一只正在分解的塑料瓶上,它周围居然长出了新的微生物群落——这是基于真实科研发现的设定,提醒观众:解决问题的希望,或许就藏在问题本身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