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北上》:运河儿女的青春颂歌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运河边的烟火人间:《北上》里的命运与成长
你看过那条流淌了千年的运河吗?它不像长江黄河那样声势浩大,却像一条温润的玉带,串起了沿岸无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。电视剧《北上》就把镜头对准了这样一条运河,还有生活在它旁边的几代人。
故事要从1901年说起。那时候的运河上,货船往来如织,码头边人声鼎沸。但时代在变,航运渐渐式微,像谢天成这样的船老大不得不卖掉祖传的货船。他颓废过,整天泡在酒馆里,可运河的水声总在梦里唤他。后来这个倔强的男人带着几个老伙计成立了水上救援队,他说:”我这辈子就吃运河这碗饭,死也要死在船上。”你看,这就是运河儿女的脾性。
马奶奶是整条花街最受尊敬的人。她总爱坐在小院门口的石凳上,给孩子们讲运河的老故事。有次她生病高烧不退,整条街的人都坐不住了,张家送鸡汤,李家请大夫,王家媳妇天天来帮着熬药。这种邻里间的温情,现在大城市里怕是很难见到了。马奶奶常说:”运河水流千年,人情味不能断。”她那双看透世事的眼睛里,藏着太多运河的秘密。
90后的孩子们在这条老街上长大,却各有各的梦想。谢望那小子整天嚷嚷着要当英雄,有次为了救落水的小孩,自己差点搭进去。他爸气得拿扫帚追着他打,可转身就跟街坊们炫耀:”我儿子,像我!”夏凤华高考失利那天,一个人在运河边坐到深夜。后来她咬着牙从摆地摊做起,现在开了家文创店,把运河文化做成了手机壳、帆布包。她说:”运河教会我的,就是永远向前流。”
最让人揪心的是马思艺。这个混血姑娘总觉得自己像棵无根的浮萍,大学没毕业就背着包去找亲生父亲了。她走的那天,马奶奶把一枚古旧的运河铜钱塞进她手心:”孩子,不管走到哪,记得回家。”后来她在欧洲的博物馆里看到一幅清代运河图,眼泪突然就下来了。
剧组为了拍出运河的神韵可没少下功夫。你注意看那些长镜头吗?镜头跟着货船慢慢移动,两岸的柳枝轻拂水面,远处炊烟袅袅,仿佛能闻到渔家正在做的红烧鱼香气。还有那条精心搭建的”花街”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街角的老茶馆里永远飘着龙井的清香。有个镜头我特别喜欢:雨后初晴,六个年轻人蹲在码头边啃西瓜,水光潋滟映着他们青春的脸庞。
这些年轻人啊,嘴上总嫌弃老街破旧,可谁家有点事,冲在最前面的准是他们。就像去年发大水,”花街六子”连夜帮商户搬货物,浑身淋得透湿。第二天太阳出来,他们又互相嘲笑对方的狼狈相。这种打不散的情谊,不就是运河留给后辈最宝贵的礼物吗?
大运河从来不只是条水道。它见证过漕运鼎盛的繁华,也经历过铁路兴起后的落寞;它记得抗战时的烽火,也倒映着新时代的霓虹。就像剧中那个老船工说的:”运河的水啊,流的是我们祖祖辈辈的命。”现在年轻一代用直播带货、文创设计这些新花样让老运河焕发生机,不正是最好的传承吗?
看《北上》的时候,我常想起小时候外婆家门前的那条小河。虽然比不上京杭大运河的气派,但那种依水而居的生活气息是相通的。这部剧最打动人的,就是把大历史化作了马奶奶熬的一锅粥、谢天成修补的旧渔网、夏凤华设计的运河明信片。这些细碎的生活片段,拼凑出的正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对故土的眷恋。
运河还在流淌,故事仍在继续。或许正如主题曲里唱的:”北上南下都是家,水流千里终归海。”这条古老的运河,终究会把每一代人的梦想,带向更远的远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