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铁原》剧本研讨,北京举行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铁原阻击战搬上银幕: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
3月30日的北京春意渐浓,中国电影资料馆里聚集了一群特殊的人。他们为一部名为《铁原》的电影剧本而来,这场研讨会不像普通的行业聚会,倒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——关于1951年朝鲜战场上那场惊心动魄的铁原阻击战,关于如何让今天的观众理解七十年前那群年轻人的选择。
中宣部电影局的陆亮副局长开门见山:”希望这部电影能够顺利拍摄,早日与观众见面。”话说得简单,分量却不轻。在场的人都明白,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战争片,它要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场上最惨烈的阻击战之一,是63军两万将士用血肉之躯挡住美军进攻的真实故事。
军事专家罗援说起铁原阻击战,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:”这场战役的战略地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。”他掰着手指头列举数据,那些数字背后是志愿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宝贵时间。当他说到”抗美援朝精神”时,会议室突然安静下来,这个词在今天听起来有些宏大,但当它具体到铁原战场上一个个有名有姓的战士身上时,就变得格外真实。
北京传新文化的蔡晓新把这次研讨会称为”关键节点”,这意味着《铁原》不再停留在纸面上,而要进入实打实的创作阶段。作为出品方代表,他说话时眼睛发亮,能看出他对这个项目的期待。旁边的张逸松不时点头,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作为另一家出品方,显然也在这部电影上押了重注。
编剧汪海林谈起创作过程,语气变得复杂起来。他翻阅了多少史料?走访了多少幸存者?那些泛黄的档案和颤抖的回忆,最终变成了剧本里的一个个场景。最让他动容的不是战场上的炮火,而是”当时人的精神状态”——那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,怎么就能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死守阵地?
赵宁宇翻着厚厚的剧本,突然笑了:”能不能加点幽默?”这话让现场气氛轻松了些。谁说战争片就得从头到尾绷着脸?当年战场上的战士也会开玩笑,也有烟火气。沈亢紧接着说到剧本的”双高潮结构”,这是个专业术语,但他说得生动——就像交响乐的两个强音,把观众的情绪一波波推上去。
高群书导演一直没怎么说话,只是在本子上记个不停。作为拍过不少硬核作品的导演,他太清楚这个剧本的挑战性了。战争场面怎么拍才能既真实又不沦为单纯的视觉奇观?历史厚重感和观影娱乐性怎么平衡?这些问题的答案,恐怕要等到真正开机后才能慢慢浮现。
侯光明评价剧本时用了三个”鲜”:历史厚重感鲜,人物塑造鲜,战争场面鲜。李道新更直接,说现在电影创新不容易,但这个剧本”准备充分、专业感人”。张晋锋说得实在,承认剧本难度大,但完成度超出预期,特别是那些细节——战士们的口音、战地伙食、缴获的美军罐头,这些琐碎反而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。
中国影协的喇培康副主席最后总结,十六个字脱口而出:”主题突出、内涵丰富、人物鲜活、感染力强。”他说希望电影早日开拍时,语气里带着老一辈电影人的期盼。在场的人都明白,他们讨论的不只是一部电影,更是一次记忆的抢救,一次精神的传承。
散会时已近黄昏,北京城的霓虹灯渐次亮起。走出资料馆的大门,有人抬头看了看天空——七十年前铁原上空的硝烟早已散尽,但那些年轻面孔的故事,终于有机会通过银幕,和今天的观众见面了。剧本研讨会结束了,但关于如何讲述这段历史、为何要讲述这段历史的思考,或许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