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话饶晓志:他如何驾驭“不正常”赛道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当阳光照进”不正常”的世界:一部关于尊严的青春片
“你看那个人,他是不是有点不正常?”我们总能在街头听到这样的窃窃私语。曾海若导演的处女作《阳光照耀青春里》就是把镜头对准了这群被贴上”不正常”标签的人。这不是一部关于疯子的猎奇片,而是一部讲述”他们和我们其实没什么不同”的电影。
男主角何立的故事特别打动人。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”疯子”,而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年轻人。电影里有个细节特别戳心——何立总喜欢在雨天不打伞,仰着头让雨水打在脸上。邻居们指指点点说他”有病”,但镜头一转,我们看到的是他在感受雨滴时脸上那种纯粹的快乐。这种细腻的处理让人突然意识到:我们眼中的”不正常”,或许只是另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。
饶晓志和曾海若这对搭档挺有意思的。一个拍过《你好,疯子!》那种荒诞寓言,一个专攻纪录片出身。两人凑在一起,把剧本里那些诗意的想象都变成了真实的画面。电影里有场戏特别能体现这种风格——何立在废弃的工厂里”指挥”一群不存在的鸽子,镜头在虚实之间来回切换。你分不清是他真的看到了鸽子,还是导演在玩视觉魔术,但这种模糊感恰恰抓住了精神障碍者的内心世界。
说到演员,蒋奇明演何立真是绝了。他不是在”演”一个精神障碍者,而是让观众相信他就是那个人。有场吃饭的戏,何立突然把碗里的米饭一粒粒排成直线,妈妈想阻止他,他却认真地说”它们在排队回家”。这种表演不是靠夸张的表情,而是靠那种让人心疼的专注。陈明昊和肖央的配角也特别出彩,特别是肖央演的社区医生,不是刻板的”白衣天使”,而是一个会偷偷给何立塞糖果,又会在病历本上如实记录的复杂角色。
这部电影最特别的是用了一大批舞台剧演员。这帮人有个本事——即兴发挥特别强。据说有场戏原本剧本就两行字,结果演员们愣是演出了十分钟的生活流。何立和病友们打牌的戏就是即兴来的,那些看似杂乱的对话里,藏着每个角色的性格密码。这种表演方式让电影少了刻意感,多了生活气息。
饶晓志说过,他们想拍的不是”精神病院奇观”,而是去掉标签后的人。电影里有组镜头我记到现在:清晨的阳光照进康复中心,何立和病友们各自做着早操,有人动作标准,有人胡乱比划,但每个人的脸上都镀着同样的金光。这个画面温柔地告诉我们:在阳光面前,没有”正常”与”不正常”之分。
《青春里》没有刻意煽情,但后劲特别大。看完电影好几天,我脑子里还是何立那个傻问题:”为什么一定要治好?我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。”这话听着心酸,但细想又很有道理。我们总想着把”不正常”的人变成”正常人”,却很少问他们自己怎么想。电影里何立妈妈有句话特别扎心:”我宁愿他是个傻子,至少傻子不会痛苦。”这种矛盾撕开了亲情的另一面——爱里藏着多少自以为是的伤害。
现在大家都在谈”精神健康”,但真正走进这个世界的电影太少了。《青春里》最珍贵的地方在于,它不居高临下地”关怀”弱势群体,而是平视着讲述:看,他们也会恋爱,会闹脾气,会为小事开心。有场戏特别日常——何立暗恋面包店女孩,每天去买最便宜的面包就为多看她两眼。这种青涩的悸动,和任何青春片里的男主角没什么两样。
当片尾阳光再次洒满银幕时,我突然明白了片名的含义。青春不该被任何标准定义,就像阳光不会挑选照耀的对象。那些被我们视为”不正常”的青春,同样值得被看见,被记住。这大概就是《阳光照耀青春里》最想说的话:在尊严面前,人人平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