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援藏日记》主创讲述:支教故事的真实与感动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那个砸了导演车玻璃的演员,最后演活了支教老师
3月13日北京那场《援藏日记》的特别观影活动,现场来了不少藏族观众。当灯光亮起,中国戏曲学院的藏族学生代表捧着哈达走上台时,导演陈中阳明显愣了一下——他没想到自己拍的支教故事会收获这样的回应。哈达一条接一条挂在了主创们的脖子上,最后不知是谁先起的头,所有人围着哈达跳起了锅庄舞。台下有观众在抹眼泪,这片子确实戳中了某些柔软的东西。
主演范家其说起进组时的窘迫特别有意思。他演北京来的支教老师韩松,可怎么都找不到感觉。有天在片场晃悠,手里的道具不小心飞出去,”哐当”砸碎了导演的车玻璃。所有人都懵了,范家其说自己当时腿都在抖,没想到陈中阳盯着碎玻璃看了半天,突然说:”就这个状态!韩松刚到藏区时就该这么手足无措。”后来成片里有个镜头,韩松蹲在雪地里修坏掉的吉普车,手冻得通红还在拧螺丝,据说就是从那场意外里获得的灵感。
演藏族汉子格桑朗措的王海祥更拼。这个山东小伙为了学藏语口音,整天追着当地孩子问”吃饭怎么说””放羊怎么说”。有场戏是他骑着摩托车带孩子们去县城,剧本里本来没写台词,他临时加了句现学的藏语俚语,把演对手戏的小演员都逗乐了。最绝的是杀青半年后,王海祥在青海遇到个牧民,对方真把他当成了藏族同胞,用藏语问他要不要喝酥油茶。这事后来被剧组当成选角成功的段子,其实背后是三个月里每天4小时藏语课的苦功夫。
摄影指导赵剑桥聊起在海拔4000米拍戏的遭遇,说机器经常冻得罢工,得裹在羽绒服里暖着。有次拍韩松带学生捡牛粪的夜戏,零下二十度,范家其的手真的冻裂了口子,但监视器里看效果特别好——结痂的手指翻动干牛粪,火光映着孩子们脏兮兮的笑脸。这些细节堆起来,才让支教老师抹黑板擦时飞扬的粉笔灰都有了重量。
映后交流时,有个戴眼镜的女生站起来说,她舅舅就是援藏教师,电影里韩松教孩子们用显微镜看雪花的桥段,和她舅舅当年在日记里写的一模一样。导演陈中阳听到这话直搓手,他采风时确实翻过很多支教老师的笔记。在甘南见过个北京来的数学老师,把足球踢进山谷后,硬是带着学生用牦牛毛编了张渔网把球捞上来,这个真事变成了电影里格桑朗措修校篮筐的情节。
现在想想,这片子最打人的可能就是这种”毛边感”。没有刻意渲染苦难,倒是拍了不少笨拙的温暖:韩松第一次喝酥油茶差点吐出来又强咽回去;孩子们用作业本折的纸飞机卡在经幡上;格桑朗措偷偷给韩松的破球鞋换了新鞋带。就像陈中阳说的,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施舍,那个总考倒数第一的藏族男孩教会韩松用牛粪生火,比韩松教他的二元一次方程更救命——在暴风雪夜救了一车人的命。
3月20日这片子要在人民院线上映,听说导演剪掉了四十多分钟煽情戏。有个被删的片段是韩松离开时,孩子们追着汽车跑,跑着跑着突然集体停下,用刚学会的汉语喊”老师再见”。试映时有观众觉得可惜,陈中阳却说:”真正的告别往往来不及排练。”这话倒是很符合电影里那场突如其来的冰雹——当时剧组所有人都往屋里跑,只有摄影师逆着人流冲出去,拍下了冰粒子砸在经幡上的真实画面。